English

深化理论研究 推进电视改革

1998-10-16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杨伟光:1935年11月生,广东梅县人。现为中央电视台台长、高级编辑、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、中国文联副主席、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、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。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,同年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,历任编辑、记者、副主任、副台长;1985年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,1991年任中央电视台台长。主要著作有:《电视改革论集》、《中国电视论纲》等。

李:作为您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“九五”规划重点项目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”课题的最终成果,40万字的理论专著《中国电视论纲》已经出版。值中国电视事业诞生40周年暨中央电视台创建40周年之际,请您谈谈对电视理论及电视改革的见解。

杨: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电视传播实践取得了长足发展,但这并不表明中国电视理论已经完善和成熟。恰恰相反,电视理论远远滞后于电视实践的发展,轻视电视理论的短视和浅见在一定程度上还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。恩格斯说过: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,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。电视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思维。我一直在期待中国电视精品迭出的同时,能有一部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电视理论之作,以推动具有中国特色、中国气派的电视事业不断上新台阶。时代给了当代电视工作者这样一个历史机遇,这就是:他们不仅可以在电视传播实践中显示出创造力和智慧,而且能够为当代电视理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
李:电视事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。统计数字表明,我国目前的电视台和电视机总量已居世界第一,到1997年底,我国的电视人口覆盖率已达87.4%,有线电视入户数达7000多万个。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大国。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电视事业已达到了现代化的水平?

杨:从量化指标上看,中国是可以称为电视大国的。然而,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,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,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、最基本的国情。在这个阶段,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、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、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等特点,人口多、底子薄、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。从这一基本国情来看,我国的电视事业的现代化水平,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。因此,尽管我国的电视台、电视机、电视观众、电视从业人员等的数量位居世界前列,但这并不表明我国的电视事业就已经现代化了。现代化大众传媒技术与电视事业的现代化是两个有本质区别的概念。现在,人们都在谈论数字化生存、网络化生存以及与国际接轨。但是,电视的现代化毕竟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概念,衡量中国电视现代化的标准必须有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尺度。以电视的评论性节目为例,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个著名栏目《新闻60分钟》,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、大众关心的问题,进行比较深入的专访,这样的节目比电视剧的收视率还高。我们创办《新闻调查》也正是中央电视台与国际接轨、逐步成为国际大台的尝试。这种电视深度报道充满了对国计民生的新闻关注和人文关怀,确立着社会正义和公众利益的位置,那些“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”的真实画面,构成了电视传播扣人心弦、动人心魄、引人思考的真正魅力。所以,中国电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在于:电视传播必须将人民高兴不高兴、赞成不赞成、答应不答应、拥护不拥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。中国电视只有从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出发,赢得中国广大观众的喜爱,具有中国特色、中国风格、中国气派,才能阔步走向世界。

李:在改革开放之初,与其他大众传媒相比,电视的权威性、思想性、时效性、艺术性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距。而现在,电视的影响力、辐射力、穿透力已大大增加。电视已被人们称为“第一传媒”,中国电视事业发展迅速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呢?

杨:早在改革开放之初,邓小平同志就提出: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,走自己的路,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,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。根据邓小平的这一论断,“坚持自己走路”成为中国电视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事业的发展道路,必须坚持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。新时期中国电视事业每上一个新台阶,都是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的结果。二十年前,对于重大新闻的处理,电视只要播好《人民日报》和新华社的稿子就可以了,有人甚至担心电视台自采重大新闻会在政治上出问题。纵观新时期中国电视的发展历程,“左”的思想和某些陈腐思想观念做祟,远远大于电视技术落后对电视事业发展的困扰。因此,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首要条件不是技术和设备,而是需要解放思想、需要政治勇气、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。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视工作者都应当牢记:真理无穷尽,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无止境,失去了开拓的勇气和科学的精神,我们的事业就会停滞不前。而判断电视改革中的成败得失的标准,就是邓小平同志著名的“三个有利于”的具体化:即是否有利于电视事业的发展壮大,是否有利于满足观众对电视文化的需求,是否有利于调动电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。

李:近年来,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上坚持贴近群众,贴近生活,贴近实际的方针,不断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和深度,并以新闻现场直播为标志,站在国内、外重大新闻的报道现场,所有这些努力都体现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观念。这其中的动因何在呢?

杨: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改革是整个中国新闻改革的一个缩影。90年代以来,这一改革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:第一个阶段以1993年5月1日《东方时空》的开办为标志,我们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,开始尝试抓一些领导重视、群众关心、普遍存在的问题,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。第二个阶段是自1994年4月1日创办了《焦点访谈》,让评论性节目进入晚间黄金时间,把一些热点、难点、敏感问题加以披露和评说,大大扩大了电视宣传的影响。第三个阶段,即两年以后,我们又创办了一个容量更大、更有深度的大型新闻评论性栏目《新闻调查》,对当前的新闻热点和广大观众所关注的重大事件、社会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分析,为广大电视观众提供了更为客观、系统、权威的信息。从《东方时空》到《焦点访谈》再到《新闻调查》,电视新闻改革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三大步,对中国的新闻改革产生了较大影响。电视新闻传播中的这些成功范例,不仅具有实践意义,而且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。中国电视要真正做到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,就必须全面、准确、迅速、生动地宣传党的政策,表现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,反映他们的意见、要求和愿望,始终同人民群众心心相连,始终扎根于当代实践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